走过被“遗忘”的30年,上海电影如何再次腾飞?

2017-06-18 20:45:54文章来源:126下载热度:

文/陈昌业

一年一度的上海电影节即将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影节背后的上海仍然是那么光彩夺目——但,上海电影本身,却早已淡去了昔日的光芒。

如果要说中国的好莱坞,当下毫无疑问大家都会指向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帝都,名流云集、大亨如梭,电影需要的资本和人才都在这里高速地流转着——但如果往前看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这个答案就完全不同了。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上海不仅仅是中国的电影之都,而且其当时的产业进化程度堪称远东好莱坞(详见附录)。

但似乎从九十年代初之后,上海电影忽然之间失去了往昔的地位和荣光,无论是作品还是主创,“上海”都似乎淡出了中国电影的焦点,“上海电影”不再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明珠,而是逐渐成为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电影核心圈的外围。

在中国电影历史的通道里,究竟是哪里出现了拐点,以至于令曾经的远东好莱坞远离了如今的舞台中心——即便是在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改革浪潮里,上海电影仍然没能崛起、复苏。

带着这个疑问专访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教授,希望从他的洞察里重新回溯上海电影失去的这三十年。

上大温影常务副院长刘海波(左)和上大温影院长贾樟柯(右)

上海电影的没落,源自人才的出走和断代

“80年代是电视业爆发的时候,尤其是到了1992年有线电视进入上海的家庭,突然间有很多家庭可以看到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自然的就把电影抛弃了,电视节目丰富又免费,而且可以在家里享受,观众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都大大节省了,所以观众会转向电视业,整个电视业在90年代是最黄金的时代。”

在1990年代电视业腾飞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开始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包括1994年每年引进10部进口分账西片,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影院放映业萧条的进一步恶化,同时在这一许可证制度下为中影 “输血”;1996年1月正式上星播出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1995年7月即开始试播)是当时以“影视合流”为思路展开的行业改革的一个代表,也反映出了整个电视业在当时的如日中天,“打开电视看电影”的电影频道宣传语映照的恰是影院观众与电视观众的此消彼长。

“就在这个当口呢,我们偏偏又走错了一步棋,把整个的国营电影制片厂推向了市场,相当于雪上加霜。”刘海波所说的这一步棋,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号文件”(《 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政策用“放开发行”来激活市场的同时,却让当时十分孱弱的国有电影制片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来了一次“硬着陆”,不再由中影“统购”各国有制片厂的影片,也不再由中影向各区域发行公司“统销”,上下游的自由买卖让国有电影制片厂有些无所适从,作为国有三大电影生产基地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亦是如此。

上影厂厂标

“在这个过程中长影就淡出了,北影之后转型为中影,而上影在这个过程中属于步履维艰,换句话说整个的国营体制进一步地往下走。”上影以及整个上海电影业曾经赖以骄傲的从导演到演员、从编剧到摄影等等的人才队伍在这一轮巨大的“没落”周期里开始北上,开始断代。

刘海波作为高校的领导,知道人才的培养周期以及人才对于行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就是当你没有制片业、没有生产的时候你的人才就会流失,它要找活干,所以纷纷的北上南下,南下的是动画(美影厂)的那批,北上的是找项目拍去了。北京因此进一步的资源集聚。”

与上海进入波谷相反的是,北影厂和北京虽然同样面对了整个国产电影业宏观周期的下行,但毕竟有着两个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九十年代的险境里得以一枝独秀。其一是“权力”优势,即当时的审查报批等手续仍然繁复,仍然需要向广电总局报审报批,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民营影视公司崛起的进程里,华谊、博纳、新画面等的办公总部就都是在北京,行业无法回避的审批成本使得北京进一步集聚了代表未来新力量的民营制片企业;其二是人才优势,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艺术教育唯一的国家队,“虽然在90年代,很多综合性大学开始尝试办影视专业,但主要是为了满足电视的爆发,真的能进电影门槛的还是特别少。所以在新世纪的时候,上海电影不仅没有新的人才补充,而且老的一批都退出了,中生代离散了,新生代没补充上来,所以上海电影从此就一蹶不振。”

“(新世纪后)上影还每年就生产那么三五部啊,但是你注意到后来它就没有自己的人生产了,更多的是把贾樟柯拉过来,把陈凯歌拉过来,就是没有自己的人了,制片业就慢慢地丢失了。”

上海电影技术厂和长影厂、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是国内最主要的三家胶片洗印厂,去年10月上影技术厂胶片洗印生产线关闭,厂长陈冠平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公司最辉煌的年代,也就是2002-2010年之间,车间曾达到过八条生产线全开以及上百名工人的盛况。 

刘海波介绍了另一个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的片段,“我跟上影的一些技术专家聊,他们说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预测到数字要代替胶片,但那个时候他们的预测是觉得这可能会是缓慢的更替,不会是断崖式的更替。”

据上影技术厂厂长陈冠平回忆,2012年是一条分水岭,在此之后胶片业务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从生产线停产过半到全线关闭,只用了四年。

刘海波把这称作是库恩所谓的范式革命,“一个电影生产可能从2.0时代一下子跃进到3.0时代了,这(对上海电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修复上海电影产业链,从引入北美电影高校培育国际化人才开始

编辑:poster